发布人:南宁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发布日期:2011-12-08  浏览次数:  
1、经济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及技术手段,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管理、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具备从事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拥有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研究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掌握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了解中外经济学发展的动态及前景;
4.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
5.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课程设置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课程按内容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四大类。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必修课是指教育部或学校规定全校各专业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等。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艺术类和跨学科类四个领域。
(二)学科共同基础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的学科共同基础课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概论、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
(三)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设置
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
2.专业选修课设置
本专业主要的专业选修课包括:当代中国经济问题、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Modern Labor Economics、证券投资学、管理学、经典著作选读、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学前沿讲座、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软件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军训、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另外,还包括随课程设置的课程实验。
四、修业年限
四年。
五、授予学位
修满规定的学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测试成绩合格或通过学校大学英语水平测试,按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应用能力,具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专业特长,具有实现经济学理论与环境资源发展问题契合的意识,具备较强的从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领域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能够运用多种环境、资源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能在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农林牧渔各业和各类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和环境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从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拥有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研究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在经济和资源环境管理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发展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兼有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与资源技术科学的交叉优势;
2.掌握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管理;
3.熟悉重要的国际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经典文献,掌握国家环境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政策与法规;
4.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
5.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课程设置
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类。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课程按内容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共同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四大类。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必修课是指教育部或学校规定全校各专业均需修读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等。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选修课分为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人文艺术类和跨学科类四个领域。
(二)学科共同基础课程设置
本专业主要的学科共同基础课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
(三)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设置
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环境生态与自然资源概论、环境资源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环境资源法学、发展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
2.专业选修课设置
本专业主要的专业选修课包括: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制度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环保法、人口经济学、管理学、环境影响评价、绿色市场营销、生态与环境伦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专题、管理信息系统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军训、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另外,还包括随课程设置的课程实验。
四、修业年限
四年。
五、授予学位
修满规定的学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测试成绩合格或通过学校大学英语水平测试,按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3、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农村区域管理和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农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管理的综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从事区域发展规划、应用经济分析、开发与资源管理、社区综合管理、地方治理与发展政策等工作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与农村农业发展有关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市场分析咨询机构、社区管理机构从事规划与设计、经济与社会管理和教学与科研等相关工作。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农村区域发展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熟悉我国关于农村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掌握运用经济学与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农村区域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具备参与产业与市场分析、区域经济规划、开发管理等有关的宏观决策与微观管理的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设计、经济管理、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1.掌握当代发展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包括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人类学及发展管理等范畴在内的综合的分析方法;
3.具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农村区域/社区分析、规划、计划实施、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当代发展学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农业概论、可持续发展概论、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推广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法、土地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理论前沿、三农问题讲座等。
四、修业年限
四年。
五、授予学位
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获经济学学士学位。